这位教授守护舌尖上的安全
在中农大,有这样一位舌尖上的守护者。
胡小松(右一)参加央视直播
直播中,胡小松回答了网友提出的各种“农业不可能”问题,并介绍多个科技含量十足的农研好物,他以幽默风趣的谈吐和渊博的知识储备圈粉无数,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,并在快手、抖音、B站等平台引发网友热议。
今天,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对话胡小松,一起感受果蔬加工发展中举足轻重的“中国农大力量”。
“我是从大山沟里走出来的”,回忆起个人经历,胡小松坦言自己出生于60年代初,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较为薄弱,自小就知道食物的珍贵。在胡小松高一入学后,高考开始恢复,他便萌生了参加高考的想法。“这是我走出大山的唯一道路”,胡小松坚信知识改变命运。
求学之路是困苦的。
独自一人,负箧曳屣来到城里,寄住在别人家的厨房,一床被子,一条席子,这些是胡小松为数不多的行李。
夜晚,他坐在街上借着路灯的光亮读书。
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,高二那年,胡小松收到了华中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,到园林系果树专业学习。
胡小松(右三)
“干一行爱一行,选择这个专业,就要把它做好”,凭借着这个信念,胡小松在本专业不断求索的同时,更在大学期间“恶补”童年没有书读的遗憾,学校图书馆、教室、宿舍里,都留下了他读书的身影。从古代到现代,从东方到西方,凡是好书,他来者不拒。斗转星移,胡小松用大量的书本为自己打下深厚的知识储备,这些积累也为他日后的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。
科研路上,胡小松并非一人。
他带领的团队有着悠久的历史,团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6年的北京大学农学院和1947年的清华大学农学院,在第一代带头人恩师周山涛教授、陈锡鑫教授的带领下,确定了果蔬加工的方向,在我国著名果蔬贮藏与加工专家刘一和教授、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系主任蔡同一的引领中,团队与新中国共成长,不断发展创新,如今,胡小松接过了这个接力棒。“我们也是‘名门之后’,这样一个精锐的团队,为我国果蔬加工做出了不少的贡献”, 胡小松笑着说道。
“虽然我国果蔬产量较高,是世界第一大果园、第一大菜园,但是果蔬加工存在着损失严重、加工能力较弱等问题,提高加工技术迫在眉睫。”胡小松团队迎难而上,致力于改善这一现状。
胡小松团队合影
这个努力奋进的过程中,一个又一个捷报传来。
在果汁加工关键技术方面,突破了鲜榨汁褐变、生物酶解、活性炭吸附、超滤等关键技术,有效解决了果汁二次沉淀、褐变以及棒曲霉素超标等问题;
在番茄酱加工方面,开发了冷破碎、膜分离预浓缩和闪蒸杀菌等关键技术,在提高了食品的感官、色泽和口味的同时还保留了营养成分,并在国内率先开发了超粘番茄酱和低粘番茄酱产品;
在胡萝卜加工方面,开发了酶法液化、酶解终点控制、品质预测等关键技术,解决了出汁率低、贮藏期品质下降的问题;
……
胡小松团队目前正在开展果蔬热敏性研究,力求通过超高压技术不断推进并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。如今,在云南彝良和昭通,超高压技术已经得到初步应用——超高压保鲜香竹笋技术,让以往不值钱的竹笋摇身一变成为了当地百姓的致富法宝,为穷山坳里送去了农业科技的春风。
“另一方面,也可以给他国提供‘中国智慧’,展现‘中国力量’。”胡小松曾去往非洲科特迪瓦,在那里建立了实验室,之后多名来自不同高校的老师去往那里,为非洲大陆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。“非洲是‘一带一路’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,用我们的技术去帮助他们,促进非洲农业发展,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,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”,胡小松表示。
“一个普通的教书匠”是胡小松对自己的形容。人才培养,他始终恪尽职守。
“这是我的职业,得有底线意识,大学老师第一职责是教学,第二职责是科研。”教书几十年,胡小松从未让别人代过一次课,也没有出过一次教学事故。上过胡老师课的同学们都知道,每堂课老师都会提前十分钟到教室,这样的细节,胡小松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。
胡小松的教学理念也十分独特,他开设的《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》非常火爆。这堂课的作业可能是让你参观博物馆,发现问题后根据课上所学知识作答,也有可能让你探索孔子桌上的餐食……对此,胡小松表示,世上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,也没有绝对的真理,人要始终保持质疑精神,只有质疑才能推着我们向前走。
文字 |杨婧瑶 吴笑含
摄影 |王志康
编辑 |王诗涵
往期回顾
RECENTLY RELEASED
动植物疫病传染人吗?
嗨!这份秋日温柔请签收